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介绍
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由国家批准建立,是我校创办较早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位于前10%-20%,取得B+的成绩;2016年入选山西省优势学科攀升计划,被评为国防特色学科,2017年被列为山西省“1331”工程、“一流学科”建设。
在学科团队与建设方面:目前已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山西省科技创新领军团队、教育部和国防科工局优秀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创新团队、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团队,汇聚了一批包括国家万人、青拔、国家杰青、优青、三晋学者等优秀的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成为我国仪器仪表和微纳米技术的重要研发阵地和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在硬件与平台建设方面:本站拥有各项大型设备仪器180余台/套,现已建成4大科研实验平台:极端测试技术与仪器、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智能微纳器件与系统、光电传感器件与系统。
在学术研究方面:本站面向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及近地空间飞行器等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重点武器型号,针对高温、高压、高过载、高旋转等特种应用环境下亟需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形成动态测试与校准技术、惯性技术与组合导航、自动测试技术与仪器、光电传感与仪器、微纳器件与系统5个特色研究方向。
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方面:国防“973”、国家“8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重点基金、装备发展部创新探索等项目5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服务于神州系列、嫦娥系列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国家重点武器型号和民用领域,先后获得国家奖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6项,发表SCI论文366篇,他引1541次,在国防、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成为仪器仪表和微纳米技术的重要研发阵地和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是我国动态测试、微纳传感器件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
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一直重视人才培养和前沿课题研究,依托各类学科平台、科研团队和科研项目,营造了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航天事业和战略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适应我校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开发和引进,进一步拓宽博士后工作的渠道和领域,增进学术交流,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积极推进科教兴晋、人才强省战略,根据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管理办法,现面向海内外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来我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将博士后合作导师招收信息公布如下(以下信息,我们将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更新):
教育经历:1995年亚博全站浏览器博士毕业,1998年尊龙凯时大学出站博士后,1999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工学院伯克利传感器与执行器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2001年日本计量国家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2010年麻省理工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美国IEEE高级会员
研究方向:动态测试技术与智能仪器、微型机电系统(MEMS)等
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完成国防973、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等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排名第一2项,第二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02篇,其中有57篇被SCI收录,出版专著4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项。研究成果已在兵器、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46个国家重大和重点武器型号得到广泛的应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由于研究成果和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授予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第5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章, “全国五一劳动奖” 章, “全国优秀骨干教师”称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创新奖”章。
招生方向:动态测试技术与智能仪器、微型机电系统(MEMS)等
教育经历:1989.09-1998.04,华北工学院电子工程系获学士、硕士学位;1999.05-2003.07,尊龙凯时大学精密仪器获博士学位;2002.10-2003.04,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03.10-2005.10,尊龙凯时大学博士后;2009.03-2010.03,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动态测试技术、微纳传感器件与系统
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前期、“863计划”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国防重点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4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1项,出版著作3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三晋学者、山西省青年科学家和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兼任中国微米纳米学会理事、仪器仪表学会微纳系统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仪器科学与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招生方向:动态测试技术、微纳传感器件与系统
现任AG真人国际厅网站院长,测控技术及仪器国家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微纳惯性传感及其集成测量系统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入选者,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访问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先进集体带头人。
目前主要从事微纳光量子器件与智能测量和仿生传感与惯性导航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重点/面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加强”计划、创新探索等项目5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12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0余篇,被引用超过1000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已授权50余项。
担任美国IEEE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会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仪器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测量与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兵工学会测试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会评专家,国家科技部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评议专家;装备发展部XX技术专业组专家,军委科技委XX技术专业组专家,国防科工局XX技术专业组专家,测试技术学报、兵工学报、传感器技术学报、导航授时与定位等学报主编和编委。
招生方向:微纳器件与智能仪器、量子传感与惯性导航等。
教育经历:1994年山西大学物理系,获得理论物理专业本科学位;1997 年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获得量子光学及激光技术专业硕士学位;2003 年在希腊雅典科技大学物理系,获得半导体材料专业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北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5年被聘为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8年聘为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兼任AG真人国际厅网站博士生导师、教授。
研究方向:新型微米纳米器件(MEMS/NEMS)、微纳测试技术、固体光谱学与微光学气体传感器
研究成果:长期从事微纳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研究,主持基金委仪器专项、863等项目,国家科技部 86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基金委仪器专项项目负责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3)、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1)。出版专著1部,在APL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40多篇,他引300多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先后入选国家杰出青年、三晋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研制的高灵敏、小体积、低成本仿生矢量水听器是我国最早实现工程化应用的微纳矢量水声传感器件,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海洋、医疗等领域 ,拓展了微纳技术在水声传感领域的应用。另外还研制出微集成红外气体传感器、MEMS步进衰减器、微纳能源采集器、无线无源微传感监测系统。
招生方向:新型微米纳米器件(MEMS/NEMS)、微纳测试技术、固体光谱学与微光学气体传感器
Dr. Chenyang Xue
Professor, Cheung Kong Scholar Chair Professor,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of China, Executive Associate Director of Key Laboratory of Instrumentation Science & Dynamic Measurement Ministry of Education,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030051, P.R.China
Tel: 86-0351-3921756 Fax: 86-0351-3922131
E-mail:xuechenyang@wsyzyhs.cn
Curriculum Vitae
Name: Xue Chenyang
Date and Place of Birth: Nov.13, 1971, Shanxi, P.R. China
Education and Positions Held:
1990.9—1994.7 Undergraduate student majored in theoretical physics at physics department, Shanxi University, P.R.China.
Bachelor degree received in 1994.
1994.9—1997.7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majored in Opto-electronics at Inst. of Opto-electronics Shanxi University, P.R.China.
Master degree received in 1997.
1997.9—1999.9 Engineer in Inst. of Communication, Shanxi province, P.R.China.
1999.9—2003.9 Ph.D. student majored in semiconductor physics and device at National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Athens, Greece,
Ph.D. degree received in 2003.
2003.9—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Shanxi province, P.R.China.
Researching topics:
The main researching tasks include:
(1) Micro-energy harvesting and Wireless passive sensing technology
Converting the mechanical energy from ambient environment into electric energy for achieving of self-powered system, which to overcome the technical bottleneck of the limited lifespan of Li-ion batteries.
(2) Turbulent mixing on the full depth section of the ocean
19A kind of matric turbulence observing instrument on the full depth section of the ocean based on MEMS technology.
(3) MEMS hydrophone
The MEMS hydrophon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ilicon piezoresistive effect have the features of small volume, low-cost, good low frequency response, rigid mounting, single chip integrated two-dimensional directivity and so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gh sensitivity, wide working band and “8” shape dipole directivity gives the MEMS bionic hydrophone a lot of attention.
1. 9th-21st, September 2001. Participating scientist, “NATO Advanced Study Institute: Photovoltaic and Photoactive Materials, Properties,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Sozopol, Bulgaria.
2. July-September 2002. Visiting researcher, Institute of Solid State Physics,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 Germany.
3. Aug.2008—Feb.2009,Visiting researcher,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Science, University of Oxford, UK
4. May.2011—Nov.2011, Visiting researcher,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List of The Major Publications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140 SCI papers in APL and other journals):
(1) As corresponding author
1. Tian ZM, He J, Chen X, Zhang ZX, Wen T, Zhai C, Han JQ, Mu JL, Hou XJ, Chou XJ, Xue, CY. Performance-Boosted Triboelectric Textile for Harvesting Human Motion Energy[J]. Nano Energy, 2017. (SCI)
2. Zhang ZX, Jian H, Han JQ, Xu HY, Mu JL, Wen T, Wang DW, Tian ZM , Chen ZT, Xue CY. (2017). Magnetically levitated/piezoelectric/triboelectric hybrid generator as a power supply for the temperature sensor. Chinese Science: Technical Science (7), 1-7. (SCI)
3. Zhang Z., He J., Wen T., Zhai C., Han J., Wen T , Zhai C, Han JQ , Mu JL, Jia W , Zhang BZ, Zhang WD, Chou XJ, Xue CY. (2017). Magnetically levitated-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as a self-powered vibration monitoring sensor. Nano Energy, 33, 88-97. (SCI)
4. Li YF, Hai ZY , Hou XJ , Xu HY, Zhang ZX , Cui DF , Xue CY , Zhang BZ. (2017). Self-assembly of 3d fennel-like co3o4 with thirty-six surfaces for high 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2017,(2017-3-7), 70(4), 295. (SCI)
5. Wang, Y., Xue, C., Zhang, Z., Zheng, H., Zhang, W., & Yan, S. (2016). Tunable optical analog to 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 in graphene-ring resonators system. Sci Rep, 6. (SCI)
6. Zhang, R., Xue, C., He, C., Zhang, Y., Song, J., & Zhang, W. (2016). Design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capacitive micromachined ultrasonic transducer (cmut) array for underwater imaging. Microsystem Technologies, 22(12), 1-9. (SCI)
7. Wang, Y., Zheng, H., Xue, C., & Zhang, W. (2016). Optical analog to 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 in cascaded ring-resonator systems:. Sensors, 16(8), 1165. (SCI)
8. Zhang, Q., Hai, Z., Jian, A., Xu, H., Xue, C., & Sang, S. (2016). Synthesis of p-co3o4/n-tio2nanoparticles for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Nanomaterials, 6(8), 138. (SCI)
9. Tong, X., Hai, Z., Cui, D., Gao, L., Zhang, Q., & Xu, H., Xu, HY; Ma, YT; Xue, CY. (2016). Investigation of lattice distortion of co3o4 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a carbon-assisted method. 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 159(C), 17-20. (SCI)
10. Rui, Z., Zhang, W., He, C., Zhang, Y., Song, J., & Xue, C. (2016). Underwater imaging using a 1 × 16 cmut linear array:. Sensors, 16(3), 312. (SCI)
11. Xu, HY; Diwu, JT; Hai, ZY; Gao, LB; Zhang, Q; Tang, J; Zhang, BZ; Xue, CY et al. (2016). A study of the growth process of co3o4 microcrystals synthesized via a hydrothermal method. Crystal Research & Technology, 51(2), 123-128. (SCI)
12. Hai, ZY; Gao, LB; Zhang, Q; Xu, HY; Cui, DF; Zhang, ZX; Tsoukalas, D; Tang, J; Yan, SB; Xue, CY. (2016). Facile synthesis of core–shell structured pani-co3o4, nanocomposites with superior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in supercapacitor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361, 57-62. (SCI)
13. Song, J., Xue, C., He, C., Zhang, R., Mu, L., & Cui, J., et al. (2015). Capacitive micromachined ultrasonic transducers (cmuts) for underwater imaging applications. Sensors, 15(9), 23205-23217. (SCI)
14. Xu, HY; Hai, ZY; Diwu, JT; Zhang, Q; Gao, LB; Cui, DF; Zang, JB; Liu, J; Xue, CY. (2015). Synthesis and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core-shell structured co3o-pani nanocomposites.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2015,(2015-10-11), 2015(5), 1-8. (SCI).
15. Libo Gao, Qiang Zhang, Junyang Li, Ruiting Feng, Hongyan Xu, & Chenyang Xue. (2014). Adsorption of methyl orange on magnetically separable mesoporous titania nanocomposit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2(10), 1168-1173. (SCI)
16. Cui, DF; Xie, CF; Liu, YY; Li, YN; Wei, LP; Wang, YH; Liu, J; Xue, CY. (2014).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induced-transparency based on a novel resonator system. Optics Communications, 324(4), 296-300. (SCI)
17. Qiang, Z., Li, J., Yuan, Y., Gao, L., & Xue, C. (2014). Micro double tapered optical fiber sensors based on the evanescent field-effect and surface modification. Optik -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Light and Electron Optics, 125(17), 4614-4617. (SCI)
18. Xu, HY; Gao, LB; Zhang, Q; Li, JY; Diwu, JT; Chou, XJ; Tang, J; Xue, CY. (2014). Preparation method of co3o4 nanoparticles using degreasing cotton and their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in supercapacitors.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 2014(2), 1-9. (SCI)
(2) As the first author
1. Xue, C., Li, J., Zhang, Q., Zhang, Z., Hai, Z., & Gao, L., et al. (2014). A novel arch-shape nanogenerator based on piezoelectric and triboelectric mechanism for mechanical energy harvesting:. Nanomaterials, 5(1), 36-46. (SCI).
2. Xue C, Tan Z, Shi W, et al. The Effect of Drain/Gate Bias on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Effect in Accelerometer Based on MESFET[J]. IEEE Sensors Journal, 2010, 11(2):384-388.
3. Xue C, Hu J, Zhang W, et al. Integration of GaAs/In 0.1 Ga 0.9 As/AlAs resonance tunneling heterostructures into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for sensor applications[J]. Physica Status Solidi, 2010, 207(2):462-467.
4. Xue C, Tong Z, Zhang B, et al. A Novel Vector Hydrophone Based on the Piezoresistive Effect of Resonant Tunneling Diode[J]. IEEE Sensors Journal, 2008, 8(4):401-402.
5. Xue C, Chen S, Qiao H, et al. Development of a Novel Two Axis Piezoresistive Micro Accelerometer Based on Silicon[J]. Sensor Letters, 2008, 6(1):149-158(10).
6. Xue C, Chen S, Zhang W, et al. Design, fabrication, and preliminary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MEMS bionic vector hydrophone[J]. Microelectronics Journal, 2007, 38(10):1021-1026.
7. Xue C, Zheng L, Zhang W, et al. A dynamic stress analyzer for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 based on Raman spectroscopy[J]. 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 2010, 38(4):467-471.
教育经历:1981.09—1985.07 北京工业学院(亚博全站浏览器)电子工程系雷达专业本科学习;1990.09—1993.11,太原机械学院电子工程系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硕士研究生学习; 2000.09—2006.10,华北工学院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 2011.09—2012.09山西省留学管理委员会公派到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电子计算机工程系做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集成测量系统及仪器、惯性测量系统、动态测试及可靠性分析
研究成果:秦丽教授系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高级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山西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西省青年科学家提名奖获得者,山西省科技工作一等功获得者,山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2010年度“杰出知识女性”,山西省“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优秀导师团队成员,太原地区科技拔尖人才,中北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从事集成测量系统及仪器、惯性测量系统、动态测试及可靠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要负责完成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防973、总装重大计划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纵横向科研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IEEE Sensors》等期刊和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被SCI、EI等检索收录30多篇;参编完成专著1部、译著2部。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西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教学方面,承担《微波技术基础》、《电磁兼容原理及应用》等多门研究生及本科生的课程,同时作为主要负责人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9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8年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作为研究生导师,累计指导研究生56人,已毕业40人,分布在日本及国内航天、高校等领域的重要工作岗位。
招生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包括: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集成测量系统及仪器、微纳仪器及测试技术方向)、精密仪器机械(微纳器件与系统、惯性测量系统方向);第二招生学科与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电路与系统)
教育经历:1988.09-1992.07 太原机械学院安全工程系本科毕业;1995.09-1998.03 华北工学院计算机系取得硕士学位;2009.05 于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取得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微纳传感与测试技术
研究成果:主持、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四十余项,其研究成果已在工业测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10余篇被SCI、EI收录,出版专著《遥测系统无损压缩技术评估理论与实践》,在DSP、ARM、FPGA系统设计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招生方向:微纳传感与测试技术
教育经历:2015/03-2016/03,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 2005/03-2008/05,老金沙9170登录大学,博士; 1998/09-2005/03,南昌理工大学,本科、硕士。
研究方向:智能微纳器件与系统
研究成果:目前是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和青年三晋学者。近年来,主持承担国防基础预研、总装预研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专题以及国家和省部级人才支持计划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Nano Energy,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他引频次400余次,EI收录4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各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6项,授权25项,软件著作权1 项,获山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现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仪器科学及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员,《Optical Letter》、《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专业学术期刊论文通讯评审人。
招生方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微纳技术及仪器
教育经历:2002/03-2005/03,亚博全站浏览器,博士;2006/04-2009/04,中北大学,博士后;1995/09- 2002/03,华北工学院,本科、硕士。
研究方向:导航、制导与控制
研究成果:目前是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人才和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近年来主要承担装发演示验证、装发探索研究、装发预研、国防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横向服务项目30余项。在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IEEE Access、Sensors、Micromachines、Journal of sensors、电子学报、仪器仪表学报、中国惯性技术学报、兵工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出版《嵌入式车载导航系统关键技术》和《微惯性技术》学术著作2部。现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中国兵工学会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惯性技术学会会员,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ntrol、Journal of vehicle、Sensors、IEEE Access、电子学报、兵工学报、中国惯性技术学报、弹道学报、航空学报、传感技术学报等杂志通讯评审专家。
招生方向:惯性导航与组合导航技术、动态测试技术。
教育经历:2006/12-2010/05 希腊雅典国立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1999/09-2006/04 中北大学 本科、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微光机电传感器件/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仪器
研究成果: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AG真人国际厅网站副院长、微纳惯性传感与集成测量系统教育部工程中心副主任。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特聘教授,先后入选了山西省省委组织部青年拔尖人才、山西省人社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仪器分会副秘书长,山西省青年科协理事,山西省侨联青年委员会常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子课题、装备发展部共性技术和基金重点军委科技委重点研发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已发表 SCI 收录学术论文75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含影响因子大于3的23篇,行业内TOP期刊论文18篇,被引频次400余次。获山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二),编写完成国家标准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项。
招生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
教育经历:1990年获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学士学位,2000年获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获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0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研究方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电路与系统
研究成果:作为负责人完成了几十项科研项目,成果应用到数十个航天型号中。在固态记录器和自动测控台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得到了航天院所用户和同行专家的广泛认同。山西省“科技奉献奖”先进个人一等奖获得者;教学成果获国级二等奖一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三项;获发明专利十多项;编写教材两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SCI、EI等收录十多篇。
招生方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电路与系统
教育经历:1988.9~1992.7太原机械学院测试技术系本科学习;1996.9~1999.3 华北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2002.9~2005.9中北大学电子工程系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2010.10~2012.1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控制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研究。
研究方向:自动化测试与控制技术
研究成果:目前主持国家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纵、横向科研项目10多项;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 项。讲授《计算机控制技术 》、《 仪器精度理论》等多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先后被授予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招生方向:装备试验检测与系统集成、自动化测试与控制、智能仪器
教育经历:1986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自动化仪表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太原机械学院测试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亚博全站浏览器机电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依利诺依理工学院从事数字信号处理研究
研究方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动态测试与校准技术、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
研究成果: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曾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与学术交流,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检索20多篇。完成山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三项,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兼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压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协会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西省计量协会理事等。
招生方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动态测试与校准技术、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
教育经历:2001年华北工学院自动控制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2001年8月~2002年8月在尊龙凯时大学电子系进修;2003年7月~2006年6月在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并获硕士学位;2012年3月~2015年6月在西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并获博士学位。2015年7月~2017年6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做博士后。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做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微型机电系统( MEMS )、声学换能器及系统
研究成果:自2006年硕士毕业以来,一直从事MEMS声学传感器及系统研究工作。 先后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基金、科工局预研、海装预研、军委科技委国防特区、博士后特别资助、一等资助在内的20余项国家、省部级课题,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船重工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Nano-Micro letter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1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南海海底长期观测网、某型水下武器等领域或型号。先后获得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山西省三晋英才高端领军人才,山西省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招生方向:测控技术、微型机电系统(MEMS),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等
教育经历:2006 年亚博全站浏览器获博士学位。2009年3月到2010年3月,北京大学微电子所在站博士后
研究方向:微纳机电系统(MEMS/NMEMS)和武器系统恶劣环境下的动态测试技术
研究成果:在科研领域内先后开展微纳器件和系统的设计制造、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以及恶劣环境下存储测试理论与技术研究。作为课题主要研究人员,近年来负责和参与的科研工作有:国家“973”项目1 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 项;总装备部跨行业基金1 项;总装重点基金1 项;负责其他横向协作项目二十余项,其研究成果应用于多个国家重大和重点武器型号中应用。先后在国际、国内的重要学术刊物《Sensors&Actuators》、《Microsystem Technologies》、《Sensors and Materials.》、《兵工学报》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6篇,第一作者论文被SCI、EI 检索10篇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两项,参加的多个项目曾获省部级多项奖励。
招生方向:微纳机电系统(MEMS/NMEMS)和武器系统恶劣环境下的动态测试技术
教育经历:
1999.09-2003.07华北工学院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本科;
2003.09-2006.06中北大学 测试计量技术 硕士;
2006.09-2009.09中北大学 精密仪器及机械 博士;
2012.07-2012.08香港城市大学 访问研习;
2013.05-2015.05尊龙凯时大学 精仪系 博士后;
2015.06-2016.06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访问研习。
研究方向:
超常规微传感器及其测量仪器(1、气体传感器及测量仪器;2、无线无源传感器件及测量仪器;3、可植入式MEMS传感器及测量仪器;4、二维纳米材料及柔性可穿戴器件)
研究成果: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山西省青年拔尖、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特聘教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装备共用技术预研、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等项目20余项。相关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目前主要从事超常规环境下微传感器及集成测量仪器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着力攻关高温、高压、高旋及密闭等超常环境下的一些重要参数信息获取方法及传感技术方面的理论、敏感器件制造与集成测量仪器开发方面的技术难题。已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Scientific Reports、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JMEMS等期刊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论文70多篇,他引频400多次。授权发明专利47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英文专著1部。
IEEE高级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机械量测试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系统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纳米制造技术分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人。
招生方向:微纳技术及仪器、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
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进站出站表 |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博士毕业院校 | 工作单位 | 入站方式 | 合作导师 | 入站 时间 | 预计出站时间 | 研究方向 | 出站报告题目 |
1 | 王艳红 | 女 | 亚博全站浏览器 | 中北大学 | 自主招收 | 陈旭远 | 2011-11-23 | 2020-6-30 | 激光显示用激光闪斑的抑制 | 激光显示用大功率激光光源集成及激光闪斑抑制技术研究 |
2 | 陈晓勇 | 男 | 中北大学 | 中北大学 | 自主招收 | 熊继军 | 2013-11-13 | 2020-6-30 | 含能材料与器件 | 新型含能材料及其发火器件 |
3 | 马宗敏 | 男 | 中北大学 | 中北大学 | 自主招收 | 刘俊 | 2014-4-15 | 2020-7-1 | 量子传感、精密测量 | 精密磁测量及量子传感应用研究 |
4 | 王任鑫 | 男 | 中北大学 | 中北大学 | 自主招收 | 张文栋 | 2014-7-10 | 2020-7-10 | 微纳器件与系统 | 微纳跨尺度硅基仿生三轴矢量水听器基础研究 |
5 | 董和磊 | 男 | 天津大学 | 中北大学 | 自主招收 | 熊继军 | 2016-2-29 | 2021-6-30 | 高温传感器技术 | |
6 | 彭志凌 | 男 | 中北大学 | 中北大学 | 联合招收 | 秦丽 | 2016-9-9 | 2020-12-31 | 兵器测试技术 | |
7 | 李莉 | 女 | 中北大学 | 太原工业学院 | 自主招收 | 丑修建 | 2017-7-25 | 2020-6-25 | 微能源采集器件动力学特性分析 | |
8 | 何剑 | 男 | 电子科技大学 | 中北大学 | 联合招收 | 丑修建 | 2017-7-25 | 2020-6-25 | 重型机械在线状态无线无源监测技术 | 采煤机械自供电监测技术 |
9 | 郭浩 | 男 | 中北大学 | 中北大学 | 自主招收 | 刘俊 | 2018-7-3 | 2020-6-3 | 微纳光量子传感 | |
10 | 刘毅 | 男 | 天津大学 | 中北大学 | 联合招收 | 丑修建 | 2019-4-18 | 2021-3-18 | 智能微纳器件与系统 | |
11 | 梅林玉 | 女 | 中北大学 | 中北大学 | 联合招收 | 丑修建 | 2019-11-4 | 2021-11-3 | 重型机械检测用纳米发电机式自供电传感系统的研究 |
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介绍
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由国家批准建立,是我校创办较早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位于前10%-20%,取得B+的成绩;2016年入选山西省优势学科攀升计划,被评为国防特色学科,2017年被列为山西省“1331”工程、“一流学科”建设。
在学科团队与建设方面:目前已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山西省科技创新领军团队、教育部和国防科工局优秀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创新团队、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团队,汇聚了一批包括国家万人、青拔、国家杰青、优青、三晋学者等优秀的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成为我国仪器仪表和微纳米技术的重要研发阵地和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在硬件与平台建设方面:本站拥有各项大型设备仪器180余台/套,现已建成4大科研实验平台:极端测试技术与仪器、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智能微纳器件与系统、光电传感器件与系统。
在学术研究方面:本站面向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及近地空间飞行器等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重点武器型号,针对高温、高压、高过载、高旋转等特种应用环境下亟需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形成动态测试与校准技术、惯性技术与组合导航、自动测试技术与仪器、光电传感与仪器、微纳器件与系统5个特色研究方向。
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方面:国防“973”、国家“8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重点基金、装备发展部创新探索等项目5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服务于神州系列、嫦娥系列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国家重点武器型号和民用领域,先后获得国家奖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6项,发表SCI论文366篇,他引1541次,在国防、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成为仪器仪表和微纳米技术的重要研发阵地和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是我国动态测试、微纳传感器件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
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一直重视人才培养和前沿课题研究,依托各类学科平台、科研团队和科研项目,营造了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航天事业和战略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适应我校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开发和引进,进一步拓宽博士后工作的渠道和领域,增进学术交流,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积极推进科教兴晋、人才强省战略,根据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管理办法,现面向海内外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来我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将博士后合作导师招收信息公布如下(以下信息,我们将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更新):